前阵子帮一个做教育APP的朋友处理纠纷,气得他差点摔了电脑。他们团队熬了三个多月开发的在线刷题系统,刚上线没俩月,就发现另一家公司的产品界面、核心功能几乎一模一样。想维权时才发现,自己光顾着赶进度,压根没给软件登记著作权。
“不就是几行代码吗?还需要登记?”这是很多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常说的话。可真遇到事儿就知道,软著这东西,平时看着不起眼,关键时候能救命。
我认识个程序员老周,前年独立开发了个仓库管理小程序,帮几家小工厂解决了盘点难题。有个客户觉得好用,转头就找外包仿了个差不多的,还低价抢生意。老周气不过想打官司,可拿不出能证明自己是原创的证据——没登记软著,连最早的代码提交记录都因为换电脑丢了。最后只能吃哑巴亏,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血成了别人的摇钱树。
更冤的是那些做政务项目的团队。有个朋友的公司接了个智慧社区的单子,项目快收尾时才想起要软著,结果登记流程没走完,评审时因为缺这个证明,硬生生丢了好几百万的合同。要知道,很多政府项目、招投标都明确要求提供软著,这东西不光是维权用的,还是企业资质的硬通货。
展开剩余43%还有人搞混了软著和专利。去年有个做AI工具的团队,花大价钱申请了算法专利,就觉得软件不用登记了。直到被人抄了界面和核心代码,才明白专利保护的是方法,软著护的是代码写成的具体程序——就像菜谱,专利保护做菜的独创步骤,软著保护你写在纸上的那份菜谱原文。
其实办软著没想象中麻烦。代码写完先存个档,把核心模块的开发日志、版本迭代记录整理好,找正规渠道提交登记就行。现在从申请到拿证也不算慢,现在花了钱总比后期维权花钱强。
现在处理软著相关的事也方便多了,不少平台能一站式搞定检索、登记、维权查询。就像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全量专利数据库及覆盖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2亿+专利数据,汇集专利、商标、文献、工商等10亿+数据,构建起覆盖专利检索、分析预警、AI 助手、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生态体系,项目获科技部“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”支持。
不管是查同类软件的登记情况,还是跟踪自己的软著进度,这类平台都能省不少事。毕竟写代码已经够费脑子了,给辛苦做出来的软件加层保护,真不算多麻烦的事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炒股知识,佳永配资,牛360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